急性心力衰竭(AHF)是常见急症,常危急生命,必须快速诊断、紧急抢救。
讲者
马晓昌
编辑
口十君
AHF的初始评估和处理流程
AHF的临床表现:
心源性休克:没有低血容量存在的情况下,收缩压90mmHg持续30分钟及以上,或平均动脉压65mmHg持续30分钟及以上,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收缩压90mmHg;心脏指数显著降低,存在肺淤血或左室充盈压升高;组织气管低灌注表现之一或以上,如神智改变、皮肤湿冷、少尿、血乳酸升高。
呼吸衰竭:是由于心力衰竭、肺淤血或肺水肿所导致的严重呼吸功能障碍,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,静息状态吸空气时60mmHg,伴或不伴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(50mmHg)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。
AHF的初始评估与处置
对处于院前阶段的AHF患者,首要的是紧急评估循环和呼吸状态,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。积极采取下列措施可能带来早期获益:
完善心电图
早期无创监测,包括脉搏血氧饱和度、血压、呼吸频率及持续心电监测等
若血氧饱和度90%,应及时进行氧疗
对于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,可尽早使用无创通气治疗,及时在转运途中,有条件者也应今早应用
早期检测血利钠肽也将对明确诊断带来益处
根据患者血压情况或淤血程度决定血管扩张及、利尿剂的应用
若需要应用升压药,首选去甲肾上腺素
尽快转诊至附近有完备急诊科、心内科或CCU/ICU医院
AHF的诊断、分型与分级
诊断
仔细询问AHF相关病史、症状和本次发作的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促发因素
全面评估淤血或低灌注的表现
常规进行利钠肽检查,辅助快速诊断(有条件者最好行床旁及时检测)
常规进行肌钙蛋白I/T等生物学标记物、心电图、胸部X线检查
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,明确AHF诊断
常规实验室检查(全血细胞计数、乳酸、电解质、肌酐、尿素氮、转氨酶、胆红素、D-二聚体、T3、T4、TSH等)与动脉血气分析,综合评估病情
AHF的最初诊断(疑诊)大多是基于以呼吸困难为突出临床表现而开始的,早诊断、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
分型与分级
AHF的“冷暖湿干”临床分级分型简洁,与血流动力学相对应,便于快速应用
基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个体化临床分级以评价病情和决定治疗措施
根据是否存在淤血和外周组织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,将AHF快速分为四型,在上述四型中以暖而湿型最常见。
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,心衰可分为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(HF-REF)、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(HF-PEF)以及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。一般来说,此分型多用于慢性心衰,且HF-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,HF-PEF指舒张性心衰。但由于AHF的多数是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,而且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供依据,保留此种分型对于临床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有很好指导意义。仍需注意,射血分数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,收缩功能仍可能是异常的,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。低血压性AHF与预后不良相关,特别是同时存在低灌注时。
AHF的治疗
AHF的治疗目标与治疗原则
AHF的治疗目标依据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而不同,早期急诊抢救阶段以迅速稳定血流动力学特征,纠正低氧、改善症状、维护重要脏器灌注和功能、预防血栓栓塞为主要治疗目标;后续阶段应进一步明确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给予相应处理,控制症状和淤血,并优化血压,制定随访计划,改善远期预后。
中医治疗
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,优势互补,疗效独特。较单用西药有更佳的临床疗效。因此,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受到广泛重视。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。
心衰的病因病机
以“心衰”作为中医病名,对应现代医学的心衰,既可更好地反应疾病的病变和预后,又可与现代医学中的心力衰竭相对应,可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及科研领域。
心衰的发生为正虚邪实,正虚主要以心气阳两虚为基础,伴有阴血不足;邪实是在正虚的基础上,气虚、阳虚日久,导致血瘀、水停、痰湿为著,或伴有痰瘀互结。
在病机发展中,心主血脉,心脏的正常波动,源于心气的推送,心气不足,日久耗阳,一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,血滞成瘀,气机运行失畅,津液不得输布而结痰湿;二则心气不足,阴亏血少,化生无源,血行滞涩而成瘀,遂致痰瘀而互结于胸,而成心衰之变。
心衰的辩证论治
心衰以虚实辩证,虚症分为:心气不足证、阳气亏虚证、阴血不足证;实证分为痰浊水停证,瘀血内阻证。
治疗当以扶正固本为主,兼顾祛邪。由于心衰患者往往诸证兼见混杂,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注意标本兼治,以心为主,并调他脏。
心气不足证:
多表现有心悸、气短、乏力、神疲咳喘、面色苍白,舌质淡或边有齿痕,脉沉细或虚数。在补气药物的运用中注意保护脾胃,因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,选用生黄芪、炒党参、炙甘草、灵芝、刺五加、绞股蓝、红景天等补气之品,同时多加用炒白术、茯苓等健胃利湿之品,增强益气助运之功。
阳气亏虚证:
表现为心悸怔忡、心胸憋闷或痛,畏冷肢凉、神疲乏力,或面舌青紫、脉迟缓。对于阳虚患者的治疗,马晓昌教授强调既需温补,又需温通。温补药多选用仙灵脾、仙茅、肉苁蓉、巴戟天、菟丝子等,且在温阳药物中,适当加用滋阴之品,旨在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”。通阳药物多选用附子、干姜、桂枝、肉桂、荜茇等,起到温通阳气的作用。此外,根据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”而喜好运用车前子、茯苓、泽泻等淡渗利湿之品祛水湿而通阳,正所谓,“通利小便,使三焦弥漫之湿,得达膀胱以去,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,则……阳气得通矣。”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baoyijia.com/mytyzmz/101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