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眩晕,西医容易想到美尼尔综合征、脑血管供血不足、颈椎病等疾病。
眩晕,轻者闭目即止,重者如坐舟车,旋转不定,不能站立,或伴有恶心、呕吐、汗出,甚至昏倒等症状。眩晕病机多端。
中医辨证多属肾精不足、督脉亏损、瘀血内结的患者,治疗上从补肾养督,活血化瘀人手,经临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,现介绍如下。
一、临床资料本组例,男79例,女59例;年龄最小35岁,最大76岁,平均年龄69岁,其中35~40岁7例,4l~65岁98例,66~76岁33例;病程最短3个月,最长20年。临床症状:头晕目眩,枧物旋转,重者如坐车船,甚者仆倒,气短神疲,腰膝酸软,四肢不温,耳呜如蝉,食欲不振,大便易溏,舌质淡红,多带紫色或有瘀点,或边有齿痕,苔白,脉沉细无力或沉缓。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55例(血压~/90—毫米汞柱),血压偏低者31例(血压80~90/60~70毫米汞柱),血压正常者52例;伴有颈椎病者例。二、治疗方法处方:仙灵脾、鹿角霜、巴戟天、赤芍、丹参、黄芪、生地各12克,山萸肉、天麻、全当归、川芎、土鳖虫、穿山甲、姜半夏、石菖蒲各8克。加减:伴高血压者,加石决明30克,夏枯草15克;血压偏低者,加桂枝6克;颈椎病患者,加煅牡蛎30克,威灵仙10克。用法:每日1剂,水煎分3次服,14剂为1个疗程,服完2个疗程作疗效统计。
三、治疗效果:疗效标准:显效:头晕诸症消失;好转:头晕发作次数减少或程度减轻,其它症状缓解;无效:头晕诸症无变化。疗效:例患者经治疗2个疗程后,显效30例,占21.7%;好转85例,占61.6%;无效23例,占16.7%。总有效率83.3%,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。
眩晕,现代医学包括耳性眩晕,脑动脉硬化性眩晕,颈性眩晕,高血压、低血压、贫血性眩晕,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眩晕等。中医认为,本病的发生小外乎虚实两端,正虚指气血阴阳亏损,面邪实为风火痰瘀。由于肾中精气小足,督脉虚弱,髓海空虚,脑失所养,同时肾气不足,气血行不畅,瘀血内结而发眩晕。有鉴于此,以鹿角霜、仙灵睥、巴戟天、生地、山萸肉养督补肾,温而不燥,滋而不腻;黄芪补益肾气,推动血行;全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丹参、土鳖虫、穿山甲活血化瘀;天麻、石菖蒲熄风开窍,引药上行头目;佐半夏以升清降浊。全方养督补肾,活血化瘀,用于治疗眩晕一症疗效显著。
实际上,眩晕只是一个症状,临床上大约有上百种疾病可以引起眩晕,尤以神经科和耳科疾病最为多见,其中包括“精神性眩晕”。
精神性眩晕是指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眩晕,是一类患者和医生都容易忽视的疾病,而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很多,用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这类患者,大部分都取得了满意效果。
逍遥散为中医古代名方,方名取自庄子逍遥游,意思是吃了逍遥散,肝气畅达,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,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。该方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由柴胡、当归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术各10克,炙甘草6克组成,其疏肝解郁效果堪称一流。临床中,常用它来治疗神经衰弱、失眠、抑郁、焦虑、更年期综合征、肝病、胃肠病等辨证为肝郁气滞、脾虚不运者,常获理想效果。
肾虚眩晕:经常出现眩晕的老人在冬天巩固肾气是不错的选择。
眩晕调理方:熟地20克、山萸肉15克、龟板15克(先煎)、当归10克、川芎10克、白芍20克、天麻10克、龙骨30克(先煎)、牡蛎30克(先煎)、菊花10克。
颈性眩晕:现代生活人们长期面对电脑或伏案工作,在长时间保持同一颈部姿势后,如猛地改变体位(如抬头或转头),一些人就会出现头晕眼花、眼前发黑、头颈部板滞疼痛且活动困难,甚至突然失去平衡而摔倒的症状。如此情况频繁发生,还常出现落枕、颈肩部怕冷等症状,那么应警惕:是否患上了颈性眩晕。
目前西医对于颈性眩晕,大多以保守治疗为主,如服用敏使朗一类控制眩晕发作的药物,佩戴颈托加强颈椎稳定性,但对控制眩晕发作的效果并不理想,往往只能短暂地抑制症状,一段时间后就会再次发作。而中医学对此有独特优势。
中医中将此类证候归属于“眩晕”范畴。早在《内经》中,就有目眩、眩仆、眩冒、掉眩、眩转等对眩晕的不同称谓,且在证候病机方面有丰富的记载。中医认为,颈性眩晕多由于颈部气血瘀滞不畅或气血不足而致脑髓失养所致,治疗上应以益气升阳、活血化瘀为原则,由于颈性眩晕患者在眩晕症状之外,往往伴随颈项部疼痛板滞等症状,故临床上多采用外治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,包括有推拿、针灸、拔罐、刺络放血等,而温针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尤为卓著。
天柱穴有熄风宁神、祛风散寒、舒筋通络之效。该穴是治疗头部、颈部、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重要选穴之一。《金针梅花诗钞》中有云:“天柱将颓眩晕生,头疼项强脊难伸。”《灵枢·寒热病》中记载:“暴挛痫眩,足不任身取天柱”,《针灸大成》认为其“治头风、目眩、鼻塞、项强诸病”,皆因穴位之所在也。《千金方》中记载:“天柱,主不知香臭”,“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”,《外台秘要》中亦有其治疗“小儿惊痫”以及耳鸣、癔病、忧郁症的记载。
天柱穴主治头、目、耳、鼻、咽等头面五官病、颈项肩背痛、神志病和胃病等。近年来有关临床报道表明,天柱穴还可治疗腰扭伤、脑瘫、脱疽、失语、舞蹈症等,其治疗病症相当广泛。
毫针快速垂直刺入一侧天柱穴,深度0.5~1寸,行快速提插捻转手法,以患者穴位局部出现明显的酸、胀、麻等感觉为度。然后用同样的毫针在天柱穴下0.5寸处,针尖向上,呈45度角斜刺,进针深度1寸,行快速捻转手法1分钟,或以患者出现酸、胀、麻、烘热感向枕部传导为度。用同样的方法再刺另一侧天柱穴。静留针30分钟。
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,其中针刺可以疏通颈项部的经脉,改善椎动脉供血,使气血能够上充脑髓,则眩晕可止;同时结合艾灸则可温补阳气,充实肌肉,散寒除湿,活血通络,从而有效缓解颈项部僵硬疼痛、怕冷及活动不利等症状。
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,可以活血化瘀,益气升阳,对于改善颈性眩晕症状,减少患者痛苦,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疗效。且针灸治疗具有安全可靠、痛苦小、疗效稳定持久、无毒副作用等特点,特别适合于生活节奏紧张、无法长时间住院治疗的人群,对那些临床症状较轻、未出现明显手术指征的颈性眩晕治疗,有着明显的优势。
肝阳上亢型眩晕方一:石决明(先煎)、泽泻各12克,钩藤(后下)、白菊花、益母草、丹皮各10克,栀子、黄芩、白术、半夏、天麻各6克,生姜4克。用法:每日l剂,水煎分3次服。功效:平肝熄风,和胃止呕。主治:眩晕呕吐,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,症见眩晕,耳鸣,头目胀痛,口苦,恶心呕吐,呕吐物呈黄绿色,失眠,易怒,舌红,苔黄,脉弦。
方二:“天麻蒸蛋”:鸡蛋1~2个,去壳、打碎,蒸蛋羹,待蒸到半熟时加入天麻粉5~10克,略搅勺,继续蒸熟后可调味服。高血压病眩晕严重时,天麻蒸蛋用量可大一些,每日服2~8次。若眩晕者气血亏虚明显,或畏寒、肢冷等阳虚症状效甚,则天麻用量宜小,鸡蛋用量宜大(可2个)。
气血亏虚型眩晕方:党参、茯苓、黄芪、白术、神曲、桂圆肉各15克,当归、泽泻、半夏、‘薏苡仁、熟地、川芎、大枣各10克,生姜、甘草各6克。用法:每日1剂,水煎分3次服。功效:补气养血,健脾和胃。主治:眩晕呕吐,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型,症见眩晕,动则加剧,神疲乏力,倦怠懒言,面色不华,心悸食少,恶心呕吐清水,舌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baoyijia.com/mytydzz/129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