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两年,人们越来越注重体检,与此同时,各种“结节”、“息肉”、“囊肿”、“增生”等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上。
很多朋友看到这些“异样”的检查结果,就开始惴惴不安,担心是癌症,即便不是癌症也担心会发展成癌症。有的朋友也在手术还是不手术之间纠结。
那么,这些“异样”的检查结果是不是癌、会不会发展成癌、要不要治呢?
今天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京城名医堂专家委员会委员冯春祥主任,给大家带来权威的解答,赶紧找来自己的检查报告对照下吧~
▼
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京城名医堂专家委员会委员,山东卫视《大医本草堂》特邀专家,北京卫视《养生堂》微直播特邀专家。
▼
擅长运用消癥化瘀法医治声带结节、甲状腺结节、乳房结节、肠胃息肉、胆囊息肉、甲状腺息肉、鼻息肉、子宫息肉、声带息肉、淋巴肿大及各种囊肿等癌前病变,并对于心律失常、心房纤颤等疑难杂症也有很高的作用。
冯春祥主任医师
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
更容易癌变的有:甲状腺结节、肺结节、乳腺结节、声带结节、淋巴结肿大以及胃息肉、肠息肉、胆囊息肉、鼻息肉、声带息肉、子宫息肉等。
出现以上的情况,医生一般都会建议每三个月复查一次,观察结节或者息肉是否有变化,一旦发现增大或增多,癌变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,需要进一步做病理检查,并采取相应的医治措施。
这些结节或者息肉,往往一开始的症状并不明显,很难引起患者的重视,等出现明显症状开始治疗时,已经为时已晚。所以,发现这样的症状,应及早诊疗,减少隐患。
肠胃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中老年人的问题,尤其是慢性胃炎、肠炎的患者,更容易伴发胃肠息肉,而胃肠息肉有很大的癌变可能。
慢性胃炎、肠炎的症状有哪些?
打嗝、嗳气、反酸、胃胀、胃痛、肠鸣、腹泻、排气多、消化不良等。
胃肠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,只表示肉眼观察到的隆起物,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病块疙瘩,由于息肉长期受到胃炎和肠炎的刺激,所以很容易癌变,胃肠息肉分为非腺瘤性和腺瘤性两种,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,据统计95%的结肠癌来自腺瘤性息肉,所以息肉是存在我们体内的“一颗定时炸弹”。
一旦出现了大肠息肉,又没有引起重视,息肉就可能转变为肿瘤。有些患者虽然做了息肉切除,但过一段时间息肉还会再长出来。这是因为只清除了息肉,长息肉的根本原因还没有解决。
冯春祥主任医师
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
中医调病讲的是标本同调,息肉是“标”,脾虚是“本”,脾虚生湿,湿毒聚结在胃肠粘膜上,形成了息肉。用补气健脾的方法治其本,清除胃炎、肠炎的各种症状,用化瘀散结作用性强的动物药散息肉的标,标本兼治,胃肠炎好了,息肉也就渐渐好了,并且不容易复发。
近年来人体各类结节病变检出率增高,在中国40到60岁的人群中,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甲状腺结节。它们就像身体中的“炸弹”,一旦“引爆”,变成甲状腺癌,就会有可能危及生命。
冯春祥主任医师
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
中医认为甲状腺这个部位有胃经和肝经从此经过,还有一个穴,叫人迎穴。胃经和脾经是表里的一对,肝经和胆经是表里的一对,这个部位的结节病变,就和脾胃肝胆有关。
所以在中医看来,甲状腺结节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点:
01
饮食失调导致脾胃功能下降,也就是脾虚,脾虚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,湿沿经脉上行,聚结在甲状腺上或痰或块,即是瘿瘤、结节。
02
情志所伤长期的愤怒郁闷,造成肝郁不能舒脾,或忧思多虑伤脾,肝郁脾虚,津液不能正常布散,沿经脉上行,痰和气郁结在甲状腺上,而成瘿瘤(即是甲状腺结节)。
文字/来源国医健康大师
图片/来自网络
编辑/颖子
——●生什么病,忌什么口,这张表太齐全了,值得为家人收藏!
●春天咳到停不下来?!别只会吃药,在水里加点它,止咳开嗓还防感冒
●太神奇了!把三个手指放到一起,竟然能补肾排毒明目防心梗
点击好看,让您的家人朋友都能看见!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古琴与养生
↓↓↓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baoyijia.com/mytyrhzl/89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