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平日里,您一袭白衣、头戴燕帽,晨曦朝露去,披星戴月归;大疫之时,您逆风而行,以一己之力,护人民安危。您的名字叫“护士”!年初,厚重的防护服遮住了您的模样,但大家记住了您坚毅的眼神;如今,您忙碌的背影依旧,大家不知道您是谁,但大家知道您的名字——“白衣天使”。
“5·12”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
大家想记住您的笑容
铭记您的英勇果敢和温情大爱
用我们的汗水换来患者的康复
——记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韩娟
作为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,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,在科室骨干大多去支援武汉前线、人手力量最为紧张的时候,韩娟毅然扛起了维持科室护理工作正常运转的重任。医院,与特护队员们同吃同住,只为能够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去。
有一种坚守,叫废寝忘食
西安交大一附院是我省收治新医院。疫情期间,重症医学科工作任务繁重,压力巨大,尤其是在科室里很多骨干人员都去驰援武汉的情况下,工作量更是成倍增加。
韩娟迎难而上,毫不犹豫地挑起重任,立即着手统筹科室的疫情防控工作。科室的环境感染防控、重症患者安全管理及护理人员工作安排等多项任务,每一件都需要妥善有序的处理。每天,当韩娟完成科室的各项工作、终于能松口气的时候,下班时间早已过去,晚饭也常常推迟了几个小时,但她从未有任何抱怨。
韩娟生活照。(医院供图)
2月5日,医院收治了一例老年女性新冠肺炎重症患者,患者病情危重,医院举全院之力奋力救治,从各个ICU抽调护理骨干组建了24人特护队,来应对患者复杂的护理工作,韩娟被委任为特护组组长。面对肩上这份沉重的担子,韩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,每天参与医生的查房,细心制定出当日护理重点,事无巨细,亲力亲为。这是我省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,在医务人员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,她终于痊愈出院,韩娟特别激动,“如果我们的汗水能换来病人的康复,那付出再多也值得。”
“谁也想象不出,她看似瘦弱的身躯下蕴藏着怎样强大的力量,哪里需要她,哪里就有她。”谈起韩娟,科室里的同事们纷纷这样说。在韩娟的激励下,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恪尽职守,共同保障了疫情期间高质量的救治工作。
有一种担当,叫责无旁贷
除了兼顾本科室的管理工作外,韩娟还要兼顾特护队的工作,当好医护沟通的桥梁。
为了让工作不出现一丝纰漏,每天工作至深夜,成了韩娟的常态。每当需要她时,韩娟总能出现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,对患者制定精细的护理计划。她每天穿着防护装备进入病房,仔细查看患者各种管路、各种仪器的运转情况,以及各种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,常常与其他医护人员协作,对患者实施安全俯卧位通气治疗。
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,第一时间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,韩娟不医院,与特护队员们同吃同住。家中的幼子从未与母亲分开过那么长时间,每晚,韩娟会和孩子视频通话。有时,在视频中看到孩子哭喊着叫妈妈,她会偷偷抹眼泪,但只要走上工作岗位,一个刚强的“女汉子”又会出现在大家面前,风风火火,麻利干练。
同事们说她是科室的“定海神针”,矗立在抗击疫情战场上最关键的位置,在她身上,能看到“白衣天使”坚守岗位、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;也能看到共产党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拳拳赤诚。
“我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”
——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胡蕤
她是患者口中耐心周到的胡老师,是队员心中无法替代的“C位”担当,也是“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”称号获得者。1月26日,她作为陕西省首批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奔赴武汉。医院重症隔离病房,以专业经验迅速建立起工作机制,把感染风险最高的工作都留给自己;还化身“知心姐姐”,成为队员深夜里释放情绪的“树洞”。她,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胡蕤。
胡蕤正在擦拭仪器。
说起3个多月前的义无反顾,胡蕤笑称,在ICU工作,责任感和使命感早都刻在了骨子里。所以当时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声音:我要去。于是1月26日,胡蕤成为陕西省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一员飞抵武汉。“当时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,激动、兴奋,还有些许紧张。”但是容不得多想,她的团队有70医院、不同部门的护士,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分配和协调,高效抢救病人才是最重要的。
于是,刚刚落脚武汉,胡蕤立马着手制定病区管理、安全防护等制度,规范隔离病区护理操作流程。通过资料摸底,将护理人员分为6个小组,三班倒,每班次8小时,而护理组组长胡蕤,则是24小时待命。
胡蕤与组员们负责的,是当时疫情形势最医院危重症病区,病区里有32张病床,但是每组却只有8个护士。看到大家忙得团团转,胡蕤心疼不已,主动变身为机动护士,主班、药疗、感控、责任护士,哪里需要往哪里站。她曾一个人把病区氧气钢瓶全部检查更换到位,喂病人吃饭、处理大小便等密切接触传染性大的工作也都是留给自己。“没有为什么,我要多尽一份力量,不然我去干什么?”胡蕤说。
由于每天需要参与病区护理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,为了节省防护资源,她尽量避免上厕所,少吃少喝。忙完一天的工作后,胡蕤和队员们的脸上都有了深深的压痕,手部皲裂,湿疹,全身的衣服被汗水浸湿……
但是,胡蕤根本顾不上身体上的疼痛。由于大多数队员都是90后、00后,特殊时期的繁重工作,对他们的体力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。他们有时也会情绪崩溃、放声大哭。于是,脱下防护服的胡蕤又变身“知心姐姐”,用
刚开始几天,高强度的工作、过度的疲劳,导致申欢欢的饮食、睡眠甚至心理出现些许不适。但凭借强大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,她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。得益于6年的儿科工作经验和1年多的感染性疾病科积淀,曾多次获得“穿刺标兵”称号的申欢欢,在防护服下仍能一针见血,成了医疗队里的穿刺明星。
病房里有一位老奶奶,是偏瘫后遗症加感染新冠肺炎,情绪一度十分低落。有次做晨间护理时,老奶奶示意申欢欢要纸笔交代后事。申欢欢听了心里很难过,她耐心开导老人:“奶奶,您可不敢有这种想法。我们大老远瞒着父母、放下孩子跑来支援,咱们一定要鼓足干劲共同对抗病毒,您要对自己和我们有信心。再苦再难,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。”经过一段时间的安慰,奶奶人变得开朗,也积极配合治疗。康复出院的那天,老人竖起大拇指,不停地说着感谢。这样的患者,还有很多。“工作虽然很累,但看着病人一个个康复,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。”回忆起支援武汉的日子,申欢欢荣幸备至。
在一线奋战的65天里,申欢欢累计护理患者名,其中重症78名、危重症21名。离开武汉当天,申欢欢与一位特地从汉口赶来送行的小朋友共舞,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:在罕见的高压环境下工作,申欢欢提高了专业技能;一批批患者好转出院时的满脸笑容与感激,由衷为他们高兴,为自己自豪。这次特殊的经历,申欢欢更明白头上的燕尾帽是天使的光环,更是守护生命的责任。
援鄂女护士的思念——
“那口惹哭阿姨的水果”
“55天的援鄂经历恍在昨天,今日的武汉已恢复了往日的生机,但在武汉遇到的那些人、经历的那些事却永远让我难忘……”护士节前夕,援鄂归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崔林娜,又陷入了“疫线”的思念之中。
崔林娜讲述自己的“战疫”经历。
2月24日早,医院ICU病区,陕西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崔林娜,刚给1床李阿姨吃了一块苹果,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阿姨哭了!“当时看到李阿姨在抹眼泪,但还不是很确定。我就半开玩笑地问:‘阿姨,苹果咋把您惹哭了?’阿姨激动地擦着眼泪说:‘我来这里半个多月,没有吃过一口水果……’”崔林娜说,李阿姨是超市收银员,在工作时不幸感染新冠病毒,确诊后第四天由普通病房转入ICU,入室后一直使用无创呼吸机,那天终于可以较长时间脱机。“李阿姨的心情比之前好很多,愿意敞开心扉和我聊天。她告诉我,自她入院后,她的爱人和医院,没有人来给她送饮食及生活用品。一块苹果带给阿姨的喜悦,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。李阿姨的愿望是回家后吃一盆车厘子,然后再炖一锅排骨。”崔林娜说。
崔林娜在工作中。(记者王超摄)
病情好转后的李阿姨,一心想帮崔林娜做点事,帮她留意烦躁的患者。在崔林娜忙着特护时,李阿姨会帮她来回跑腿、“巡查”,传话更换治疗器械及为患者取药等简单的一些工作。2月26日夜班,崔林娜特意给李阿姨准备了水果;到病房时,却发现李阿姨留置了鼻饲管,再次戴上了无创呼吸机。病情的反复,整个晚上她都不能平躺,情绪也不太好。2月27日下班回来的同事,说李阿姨已经气管插管了。“我最后准备的水果,李阿姨还是没能吃上一口。2月28日,经历了3次抢救的李阿姨,最终还是离开了。”崔林娜至今仍在自责、难过!
“奋战一线的55天战疫经历,至今历历在目,让人难忘!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,白衣天使,不仅仅是一个称号,更是一份职责、一份担当。我将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,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……”崔林娜说。
来源:西安日报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baoyijia.com/mytyrhzl/142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