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虚痰结
我发现腺样体肥大的孩子很多都有以下的特征:
1、要么就是爱积食!
2、要么就是要上火!
3、要么就是消化能力比较差!
中医讲:肺开窍于鼻,而脾为肺之母;因此小孩子腺样体肥大怎么缩小,怎么消?所谓不调理脾胃,单治腺样体也是一种浪费时间,孩子腺样体肥大,中医讲没有积食就不容易生内热,没有生内热就不容易引外感,不单单是鼻部的一个消炎,腺样体的一个消肿,同时还要清理他体内的内热,调理脾胃的一个运化功能,痰热减少了,同时加上一些消肿散结的中药,它也会自然而然的慢慢萎缩。
众所周知,人有积食、必生痰湿,因此很多孩子没有感冒咳嗽,总是感觉有一点痰卡在喉咙里,有时候吐的出来,有时候吐不出来,甚至有清嗓子的表现,这也是很多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一个典型症状,有些孩子则与鼻涕倒流有关。
化痰饮
一般给孩子化痰,需要辨证寒热虚实,如果不是特别虚的孩子,多数是处于寒热积夹杂状态,导致身体淤堵,有痰湿不断产生;对于这类患儿,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陈皮,陈皮作为理气药,味苦、辛,性温,归肺、脾经;不仅能理气健脾,还能燥湿化痰、行气除胀。针对气郁体质、痰湿体质,都有比较好的帮助。和其他药材搭配,更是有奇妙。
今天王医生教大家煮一碗以陈皮为主的化痰饮,适合寒热积夹杂的情况,比较温和,每天一次,连续一个星期,适合3岁以上孩子对症饮用。
材料:陈皮、干山楂6-9g,梨子半个到1个。
做法:山楂干提前浸泡30分钟,梨子去皮洗净切块。将所有备好的食材放入锅中,大火烧开,小火慢炖20~30分钟左右,去掉食材渣,放温即可饮用。
这个方子的食材份量,可以根据孩子情况灵活加减,比如平常体质比较燥热的孩子,或者以黄痰为主,梨子就用一个,增加清热润燥的力度。平常比较怕冷、舌质比较淡,大便容易不成型的孩子,或者以白痰为主,梨子半个或者三分之一、陈皮9克。如果舌苔特别厚腻,是以积食为主,这个时候山楂就可以多一些,如果孩子胃酸较多,则可以用焦山楂。
整体起到一个消食、清热润燥、化痰湿,给身体一次清理,助力化痰排痰,拉孩子一把!
当然不得不说的是,在感冒期间以及对食材过敏的孩子不宜食用,除了日常的护理之外,中药口服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主要方式,接下来再给大家分享一个痰饮型腺样体肥大的实际案例,希望家长们少走弯路!
门诊实际应用
徐某某,7岁,年1月6日找我就诊,这个孩子经常的张口呼吸、鼻塞、打呼噜,查出腺样体肥大已经两年了,平时容易感冒、爱出汗,就诊前因为打呼噜加重,再次检查腺样体A/N0.82,伴有神疲乏力、流涕色白、咳痰白黏、面色苍白、腹胀纳呆、舌苔淡胖有齿痕的症状。
那么在中医的理解上,并没有腺样体肥大这个病名,认为本病发生多由外感及肺脾两脏功能失调引起,痰、瘀、毒三者互结于咽喉贯穿始终,既然是肺脾气虚,那么治疗上首先就要调理脾胃。
开方:党参、太子参、炒白术、防风、半夏、陈皮、柴胡、升麻、浙贝母、僵蚕、生牡蛎、茯苓、炙甘草。
方中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即为二陈汤搭配,二陈汤出自于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为治痰之通剂,这也侧面印证腺样体肥大主要以“痰”为患,外感为其主要诱因。
处方时亦注重扶正,顾护中焦脾胃之气,因此搭配黄芪、炒白术、防风,即是玉屏风散的经典搭配,二陈汤与玉屏风散合用,随症加减,常用于治疗儿童肺脾气虚型的腺样体肥大,与《金匮要略》的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的理论也符合;
再根据情况以党参、太子参补气生津、健脾益肺;柴胡、升麻清热解毒、疏肝理气、宣肺散结;僵蚕性善走窜;浙贝母、生牡蛎清热化痰、软坚散结。
随着痰湿、肺脾气虚的症状减轻,陆续治疗了一个多月之后,家长就反馈说孩子张口呼吸、打呼噜、鼻塞流涕的这些症状基本上没有了;巩固治疗之后,医院再检查,结果显示腺样体占后鼻孔1/3左右。
中医认为这就属于肺脾气虚、痰淤互结于咽喉的病症,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腺样体肥大时,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进行辨证加减,选择合适的药材和剂量,从而达到缩小腺样体肥大的目的。
最后,我是王道涵,如果您在看这篇文章时发现您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症状,或已确诊为腺样体肥大,过敏性鼻炎等,一定要明白孩子的病根,知道是因为什么引起的,配合日常饮食生活的调理,才是正确的治疗思路。
声明:此文目的在于传承中医以及调理思路,无不良引导,具体用法用量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。传承中医育儿,感谢您的阅读?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baoyijia.com/mytydzz/154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