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每一个新手父母都是从毫无经验的小白慢慢成长起来的,有些育儿经验来自自己的长辈,有些来自于身边的朋友,不得不说,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第一次养娃的爸爸妈妈来说非常实用,可以少走很多弯路,但同时,有些父母也肯定被误导过很多次,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啊!很多自己认为对的知识,很可能都是被别人误导了......
可能有人会说,我们的长辈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啊,不也把我们照顾的很好吗?话虽然没错,但是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,我们吸取过来人的经验,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我们下一代,这一个共同出发点是没错的,我们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就好了。因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,过去在宝宝身上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轻易解决,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,用正确的理念去孕育下一代。
宝宝睡不着,抱起来晃一晃就睡着了?
相信每个父母都遇到过孩子不肯睡觉的情况,或者明明困的不行,抱在手上看似睡着了,一放下马上就醒,久而久之,就养成了必须抱在手上才能睡着的习惯。
宝宝在很小的时候,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还不够,缺乏安全感,所以很容易在大人的怀抱里寻找安全感。由于孩子太小,身体各项机能并没有发育完善,尤其是颈部肌肉和大脑内部,如果我们抱着孩子摇晃太厉害的话,很容易对宝宝的颈椎和大脑造成伤害,我们可以抱着孩子稍微侧过来,让孩子面向自己的胸口,用自己的手臂托住孩子的颈部和头部,轻轻的抚摸或者轻拍孩子的背部,不要用力摇晃,有些人说我抱着晃一会很快就睡着了啊,其实那有可能是把孩子晃晕了,试想一下,如果有人抱着我们用力的摇晃,我们是不是也很快就感到头晕了,有些人坐车晕车也是这个道理,遇到颠簸不平的道路很快就头晕了,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帮助宝宝更好的入睡,比如说讲故事、放音乐、关掉过亮的灯光,提前给宝宝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,这样可以让宝宝尽快的进入睡眠状态,或者提前让宝宝做一些爬行、训练操的动作,消耗一下体力,困了累了自然就容入易睡了。
孩子睡觉打呼噜,长大慢慢不就好了?
好多孩子睡觉时都会打呼噜,尤其是小月龄的宝宝,常常因为吃完就睡,导致嘴里还有残留的奶液或者口水分泌过多从而引起打呼噜,也有部分宝宝因为胃食管反流或者感冒鼻塞引起打呼噜,对于这些不太严重的打呼噜现象,都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宝宝长大了确实就会慢慢变好的。
但是有一种现象要值得警惕,如果宝宝睡觉长期打呼噜,并且伴有张口呼吸,说明宝宝用鼻腔呼吸的过程中遇到阻碍了,才会张口呼吸。我们都知道小宝宝生长起来是很快的,在这个阶段,如果宝宝睡觉时长期张口呼吸,会影响宝宝的面部发育,医院排除疾病的影响。比如腺样体肥大造成的打呼噜,一般如果是这种情况,宝宝在侧睡的时候打呼噜可能会有所好转,如果睡姿变换之后仍旧没有变化,则需要尽早就医,因为腺样体肥大会对宝宝的面容美观度产生较大的影响。
还有的宝宝因为鼻腔过敏了产生了炎症,也会影响睡觉时呼吸的顺畅,所以我们要及时排除这些不稳定因素,如果都不是,那就不用太担心,随着宝宝的慢慢长大,一切都会变好的。
孩子小时候看看电视不要紧,以后注意点就不会近视了?
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,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电视机都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拥有的,更别说现在的手机、电脑等等了。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电子产品和网络信息的诱惑,想完全杜绝他们接触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。
虽然近视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,但是它会造成生活上的各种不便,这种糟糕的感觉是那些没有近视的人所体会不到的。
经过科学研究发现,近视是有遗传可能性的。如果父母都有高度近视的话,相对来说子女成为近视的可能性更大。不过虽然有这种因素的影响,但是后天用眼环境和用眼习惯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大。
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中国眼健康白皮书》显示,年全国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率为53%左右,值得注意的是,6岁儿童近视的比率达到了14.5%,而初中生的比率高达71.6%,到了大学生,则达到了90%以上。这些数据表明我们儿童青少年的眼睛近视问题已经趋于严重了,所以我们要重视起来,从宝宝开始预防。
我国教育部就建议3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手机、电视等电子产品。
导致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就是用眼环境暗、距离近、时间久,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时刻监督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用眼习惯,学龄前儿童应该尽可能避免接触一切电子产品,对于必须要使用的情况,一定要控制每次使用的时间,有的家长觉得无所谓,大不了以后戴眼镜或者做个近视手术就好了。殊不知,一旦孩子成为了高度近视,肯定会极大的影响以后的生活。近视手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的,而且高度近视会导致眼部疾病的产生,也有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。如果孩子将来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,却因为高度近视无法胜任这个岗位,将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。
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,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,多亲近一下大自然,平时注意劳逸结合,身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,不能整天抱着手机和电脑,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保护好视力。
结语:养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巨大的工程,需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,我们都曾是爸爸妈妈的孩子,也是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,正确认识自己,科学养育孩子,用心对待父母,便是这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了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baoyijia.com/mytydzz/144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