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珠母入药,始载于五代李珣著的《海药本草》,为蚌科或珍珠贝科等贝类动物贝壳的珍珠层。性寒,味咸、甘,归肝、心经。功能平肝潜阳、清肝明目,镇静安神,“除面黯,止泄”(《海药本草》)。
本品咸寒质重,可用于肝阳上亢,眩晕头痛。若因肝肾阴虚所致者,须与生地、白芍等同用。用于肝热目赤肿痛,或翳障,可与菊花、夏枯草配伍。肝虚目暗,或夜盲,当与苍术、猪肝等蒸食。用于惊悸失眠,惊风癫痫,可与朱砂、龙齿等配合。
此外,本品研细末外用,有收湿敛疮、去腐生肌作用,可治湿疹瘙痒、溃疡不敛等病症。
考南宋医家许叔微的《普济本事方》中,将珍珠母为主药的珍珠母丸(珍珠母、当归、地黄、人参、酸枣仁、栀子仁、犀角、茯神、沉香、龙齿)列在第一方,“治肝经因虚内受风邪,卧则魂散而不守,状若惊悸”。
此后,清代医家沈金鳌《杂病源流犀烛》、林佩琴《类证治裁》等医著,都将珍珠母丸作为治疗肝虚怔忡的要方。
至民国时期谢观编著的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,特别强调:“此物(珍珠母)兼入心肝二经,与石决明但入肝经不同,故神志病重,非此不可。”
可见,珍珠母治肝虚怔忡惊悸等神志病,经近千年的临床检验,疗效显著,不容小视。
今人张阶平云:“珠母补益方是我临床常用的方剂,用珍珠母二两(60g)、龙骨一两(30g)、酸枣仁三钱(9g)、五味子二钱(6g)、女贞子五钱(15g)、熟地黄五钱(15g)、白芍四钱(12g)等药组合成方。功能育阴潜阳,养血安神,益肾固精。用以治疗临床常见心、肝、肾虚损诸证:失眠证,阴虚阳亢的高血压,水少火旺头痛证,癫痫病,诸痛证,瘿瘤病,瘰疬病,肝虚血少的肝炎病,盗汗证,肾虚证等病,随症加味而取效。”
他还深有体会地说:“珍珠母与石决明、牡蛎三药,虽均为潜阳之品,而功能各有不同。石决明为鲍鱼之壳,性咸平,入肝肺二经,功能潜阳息风,清热明目,通淋。牡蛎为蛎科牡蛎,属动物(广东称为蚝)之贝壳,性咸寒,入肝肾二经。功能潜阳、软坚、化痰、消疬、敛汗、清肠,止胃胁痛。宋代许叔微治多怒、惊悸、不寐之病,用珍珠母为主药,龙齿佐之,取其安定神魂,镇止惊悸,今于临床实践,确能效验。”(广东省中医药编《临症见解》)这些临证见解,实经验之谈。
笔者临证,若遇怔忡惊悸患者,常于方中加珍珠母,每获良效。
如某院门诊药房主任陈某,女,36岁。正工作时,突然头晕心慌,胸闷、胸痛,急诊住院。经有关现代仪器检查,未见异常。遂吸氧、输液、心脏监护。对症治疗3天未效,于年6月27日下午邀余治之。至病房,患者仍在吸氧、输液、心脏监护。面呈虚弱病容,说话少气无力,自诉头晕、心慌、胸闷、胸痛,察其舌苔薄白,舌面有梅花点,边尖稍红,脉象弦滑稍快。
脉证合参,显系气阴不足,湿热郁滞。法当益气养阴,清热化湿。拟玉桂汤加珍珠母治之:
肥玉竹10g,川桂枝6g,炒白芍10g,全当归10g,大川芎6g,太子参15g,寸麦冬10g,五味子6g,清半夏9g,云茯苓10g,桑寄生15g,远志肉6g,连翘壳10g,珍珠母20g,路路通10g,生甘草3g,3剂(颗粒剂),每日1剂,2次冲服。
仅服3剂,诸症悉除,康复上班,无不称奇。随访半年,未见复发。
玉桂汤一、组成
肥玉竹15g,川桂枝10g,炒白芍12g,全当归12g,大川芎10g,太子参15g,寸麦冬10g,五味子10g,清半夏12g,云茯苓12g,桑寄生15g,远志肉10g,连翘壳12g,路路通10g,生甘草6g(剂量为汤药剂量)。
二、方解
方中肥玉竹,即葳蕤,性味甘平,归脾胃经,功能滋阴润肺,养胃生津。近代医家张仁安《本草诗解药性注》云:“玉竹甘平润肺金,补中益气亦清心;风淫湿毒烦渴治,腰痛头痛用不禁。”并解释说:“甘属土而入脾,平属金而入肺。柔润多液,金水相生,故能润肺清金而入肾。味甘多液,禀太阴湿土之精,故能补中益气,气充则神宁而心清矣。平得金气以去风,甘禀土味以去湿,平补多液,故能除烦止渴。甘平中和,补而不壅,用代参芪,不寒不燥,去邪养正,大有殊功,故能治风湿挟虚者之腰疼头痛。”此说,深明玉竹之用。
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玉竹能降压、强心、降糖,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。江苏新医学院编的《中医学》云:“据临床报道,用玉竹5钱(15g)煎服,30天为1个疗程,可治疗功能性心脏疾病,或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者。”故以为主药。
桂枝汤(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姜、枣),清代医家柯韵伯云:“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,乃滋阴和阳,解肌发汗,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。凡中风、伤寒、杂症脉浮弱,汗自出而表不解者。咸得而立之。其他单见一二证即是,不必悉具矣。”(清代罗美撰《古今名医方论》)可知,桂枝汤治外感,能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;治杂病,可滋阴和阳,调和气血。佛手散(当归、川芎)即芎归汤,补血行血,活血行气。
清代医家吴谦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芎归汤,即川芎、当归,又名佛手散。”名“佛手”,乃赞喻其功,“如神仙一把抓”,手到病除。生脉饮(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一清一补一敛,益气养阴。清代医家柯韵伯云:“此孙真人为之急培元气,而以生脉名方也。麦冬甘寒,清权衡治节之司;人参甘温,补后天营卫之本;五味酸温,收先天天癸之原。三气通而三才立,水升火降,而合既济之理矣。”(清代罗美《古今名医方论》)“桂枝”“佛手”“生脉”为辅药。
清半夏燥湿化痰,云茯苓健脾安神,连翘壳清热散结。桑寄生补肝益肾,祛风除湿,现代药理研究有强心利尿、降压作用,能治冠心病、心绞痛。远志肉宁心安神、交通心肾,化痰消肿,现代临床应用尚有调整心率之能。五药协同为佐药。路路通化湿、活血通络为使药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obaoyijia.com/crmyty/12778.html